首页 资讯 正文

南京江宁“思陶亭”“家齐路”藏着怎样的英烈故事

体育正文 198 0

南京江宁“思陶亭”“家齐路”藏着怎样的英烈故事

南京江宁“思陶亭”“家齐路”藏着怎样的英烈故事

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(zhōunián)。回首峥嵘岁月,江苏作为华中敌后抗战的(de)主战场,涌现出众多英烈,他们的热血和英名一起深嵌于这片红色土地(tǔdì)上。 地名(dìmíng)是历史的重要载体(zàitǐ),以抗战英烈命名的一个个地名,就是一座座矗立的丰碑。新华日报、交汇点新闻联合江苏省民政厅,今起推出“大地英名”系列报道,聚焦江苏地名中的抗战英烈,深入挖掘这些(zhèxiē)地名背后的壮丽史诗,探访与(yǔ)英名紧紧相连的这片热土在新时代的新发展(fāzhǎn)、新变化,展现江苏在高质量发展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精神动力(dònglì)和现实图景。 84岁的(de)陶和寿,还在“寻找父亲”。 他的父亲(fùqīn)名叫陶家齐,陶和寿一周岁时,父亲被日寇杀害。 很多人熟知的陶家齐,在85年前送出(chū)一个重要情报,帮助新四军第2支队第4团在(tuánzài)江宁和句容交界的赤山(chìshān)脚下,打赢了一场伏击战。这是新四军挺进江南(jiāngnán)后一场至关重要的胜仗,毙伤日寇百余人、首次缴获大炮,史称“赤山战斗”。这次胜利成功鼓舞了革命军民斗志,帮助新四军在南京(nánjīng)周边站稳脚跟。 如今,在赤山脚下,建起了赤山纪念广场(guǎngchǎng)。广场一侧,有个思陶亭,“丹桂村前(cūnqián)创伟业,赤山脚下存英名”,立柱上刻(shàngkè)的两行字,饱含江宁当地干部群众对烈士陶家齐的褒扬和悼念。 赤山纪念广场。图自南京江宁(jiāngníng)文体旅微信公号这个思陶亭(sītáotíng),陶和寿来过很多次。在江宁,还有家齐墓、家齐路……他说,从没(cóngméi)见过父亲的自己,自记事起,就开始“找父亲”,一找(yīzhǎo)几十年。“就想知道父亲是怎样在敌人枪口底下,搞(gǎo)到且送出那个重要情报的?”“想知道父亲的每一件事!”说起父亲,老人的眼眶就红了。 父亲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(rén) “陶家齐(1890—1943),南京(nánjīng)江宁人。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,任新四军第一(dìyī)支队湖熟地区情报站站长。后任抗日民主政府(zhèngfǔ)江宁县赤山区区长,为新四军抗击日军(rìjūn)搜集情报,配合新四军做了大量发动群众抗日的(de)工作。1943年被日军逮捕杀害。”这是大家能从纪念场馆的英烈墙上找到的陶家齐。 图自中国军网但一个个疑问也时刻缠绕着陶和寿:如果父亲只是一个情报站长、区长,为什么和父亲往来的有那么多党史军史上的大人物:解放后任江苏省委书记的江渭清(jiāngwèiqīng)、开国上将傅秋涛,还有(háiyǒu)钟国楚、陶勇、廖海涛……“父亲身上(shēnshàng)定然藏着许多不为人所知的秘密(mìmì)。” 行程上万公里(shàngwàngōnglǐ)、几十年艰辛寻访……陶和寿一路寻访,一路被(bèi)感动着。每到一处,当听说陶家齐的儿子来了,群众都热情款待,深情讲述(jiǎngshù)他父亲的事。一块块关于父亲的“秘密(mìmì)拼图”被拼凑起来,当年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浮现在大家眼前: “由南京开到湖熟的日军南浦旅团岗本联队的一个加强(jiāqiáng)中队,由其中队长吉田带领,图谋于某日围剿三岔地区的新四军与百姓,组织维持会,建立(jiànlì)伪政权。”这就是那个重要情报(qíngbào)的全部内容。 1940年5月13日,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政委廖(liào)海涛接到湖熟情报站主任陶家齐发来的情报。廖海涛看罢情报,略作思考后,下定决心说:“我们要在(zài)赤山脚下打一场(yīchǎng)漂亮的伏击战。” 战场上,情报是制胜的关键。而在这条战线上,陶家齐有多(duō)牛呢? 1938年秋,陶家齐把在上海的大儿子陶和庆喊回家,参加新四军;又动员侄儿及五六名爱国青年为新四军送情报。时任新四军一支队一团团长(tuánzhǎng)(zhǎng)傅秋涛委任他为新四军湖熟地区情报站(qíngbàozhàn)主任。由于在淞沪会战中(zhōng)耳朵被炮弹炸聋,“陶聋子”是听不见别人说话的,为了探听(tàntīng)情报,他学会了读唇语。他还利用帮会关系,打入日伪内部,策反了梁台日军据点侦缉队(zhēnjīduì)长蔡忠宏等,南京日伪的一举一动,他多能掌握。 除了为新四军探听情报,他还组织人手破坏日军桥梁(qiáoliáng)公路,惩治大小汉奸。赤山之战缴获的大炮,新四军不好运走,也是陶家齐秘密(mìmì)埋在(zài)了自家院子里。 也正是因为这门大炮,陶家齐1941年(nián)第一次被捕。后被好友保释出来的陶家齐不惧敌人威胁,继续为新四军做事。1942年6月,46团政委钟国楚(zhōngguóchǔ)、团长黄玉(huángyù)庭邀请他出面担任(dānrèn)江宁县抗日民主政府赤山区区长。在敌人眼皮底下,以公开身份为新四军工作,是一件充满风险的事,但陶家齐一口答应了(le)。 1943年中秋夜,陶家齐和妻子一起被捕(bèibǔ),历经69天严刑拷打不屈不挠,最终(zuìzhōng)携妻慷慨赴死…… 一见面,陶和寿就赠送给(zèngsònggěi)记者一本书——《陶家齐日记》。 “或许是冥冥之中,父亲知道我们在找他!”陶和寿给记者讲了(le)一个父亲革命(gémìng)日记失而复得的“传奇故事”。这个故事,后来被央视(yāngshì)《国家记忆》栏目专题播出。 2021年春,时任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副局长(fùjúzhǎng)陈俊峰在准备“庆祝建党百年弘扬铁军精神——‘新四军与南京’史迹展”时,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(zhōngguódìèrlìshǐdàngànguǎn)馆藏的档案里,意外发现了一本日记。经专家考证:日记是陶家齐从1938年2月(yuè)11日到5月5日写下的,共54篇。捐赠(juānzèng)时间是1950年,捐赠人是当时仅(jǐn)8岁的陶和寿。 陈俊峰第一时间拨通了(le)陶和寿的电话。电话那头,陶和寿老泪纵横。原来,起初父亲的日记都是由(yóu)大哥陶和庆保管的,1950年,临去朝鲜战场前,大哥将日记交到(dào)他手上,请他转交政府保管。从(cóng)1950年到2021年,从镇里到区里到市里,日记可能历经了多个部门(bùmén)、很多人之手,有些已(yǐ)遗失。唯独只留下了这本“孤本”,弥足珍贵。 从仅存的(de)这本日记里,一名爱国者(àiguózhě)的愤慨和对胜利的渴望,一段“为何跟着新四军走”的心路历程,可窥见一斑。 “廿七年,二月(èryuè)廿三日,晴。今日我机翱翔天空,吾民是颇兴奋,最后胜利,终(zhōng)属于我,日亡有日矣。”陶家齐这样写道。 胜利不是喊喊口号(kǒuhào)就能实现的(de),拿什么来获胜?陶家齐在一篇日记(rìjì)中这样记载:“余查数月以来(yǐlái),对于宣传工作,凭心自向,尽力奔走,收获颇(pǒ)广。”另一篇1938年2月27日的日记简短而有力:“汉奸不知耻,诚属可杀。”在他的有力配合下,我党地下组织抓获汉奸戴步成,将其私藏的军用物资用小船、土车运出,送给新四军。 陶家齐(táojiāqí)的日记里,有很多愿意为国家牺牲的话语。他是这么(zhème)写,更是这么做的。抗战期间,陶家先后有5人英勇牺牲。 当过清兵、参加过辛亥革命、加入过同盟会、做过国民党代乡长……对于当时已年过半百、拖家带口的(de)陶家齐(táojiāqí)来说,为何会将人生的归宿(guīsù)选定跟着共产党走,两次被捕入狱都不改其(bùgǎiqí)志、最终慷慨(kāngkǎi)赴死?陶和寿告诉记者:“我大哥回忆说,1937年平型关大捷消息传开后,父亲激动不已,写过一篇日记。其中有这么一句:‘未来的希望,可能就寄托(jìtuō)在这支部队身上,寄托在共产党身上!’” 《陶家齐日记》于2023年11月结集出版。对此,陶和寿既高兴又遗憾(yíhàn)。高兴的是(shì),真实(zhēnshí)再现了(le)一位英烈爱国爱民的奋斗历程。遗憾的是,如果当年父亲的日记都能完整保存下来,可能会是一部重要的抗战史料,是一个普通人用一生去书写的时代答卷。 “父亲肯定希望乡亲们都能过上(shàng)幸福生活” “新四军当年最初为什么会找(zhǎo)我父亲,会在我们老家那(nà)一带活动?”陶和寿对着手机地图上的(de)江宁区家齐路,指点给记者看:因为那里过去是圩区,水网(shuǐwǎng)密布,交通不便,往南京市区一条好好的公路都没有,日伪(rìwěi)势力大规模施展不开,适合打游击。再加上群众基础好,容易发动。 沧海变桑田。曾经“一条好好的路都没有”的圩区,如今现代化(xiàndàihuà)的道路(dàolù)纵横交错,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。 家齐路的背后,也有一个小故事。湖熟街道民政办主任陈玉平(chényùpíng)介绍,2017年,因街道经济发展需要,引进了一个大项目,涉及(shèjí)陶墓祖坟搬迁。在国人心目中,祖先的坟茔动不得,尤其是家齐烈士的墓。陶家人专门为此开了家庭会议,统一了思想,其间(qíjiān)也不是所有人都想得通。但大家最终(zuìzhōng)还是投下了赞成票:“烈士当年就是为了(wèile)给百姓(bǎixìng)争取幸福生活而牺牲的,倘若泉下有知,肯定也会原谅我们的!” 2018年10月,陶家齐(táojiāqí)烈士墓迁入了龙都烈士陵园。 红色地名留存烈士(lièshì)英名,如何让更多年轻人传承烈士精神? 最近几年,已是耄耋之年的陶和寿“加速奔跑(bēnpǎo)”,跋涉南方新四军战斗过的各省(市),去寻访、抢救性发掘父亲和战友们的故事。他(tā)觉得,父亲只是(zhǐshì)千万抗战英烈的一名代表,很多人的父亲都牺牲在了(le)那场救亡图存的战争中,“我们有义务让更多人记住他们!” 他(tā)担任了南京(nánjīng)新四军研究会(yánjiūhuì)理事、雨花台烈士亲属宣讲团成员以及多所学校的(de)辅导员,义务宣讲父亲和战友们抗战的故事。近年来,他还累计捐款10余万元,设立“陶家齐烈士助学金”,帮助品学兼优的困难学子。 南京市东山小学四年级(8)班班主任时燕,还有一个(yígè)身份——“陶家齐中队”的辅导员,她定期组织中队队员开展爱国主义教育。在江宁,不仅有“陶家齐中队”,还有“家齐班”……龙都(dōu)(dōu)烈士陵园对面的龙都中心小学,定期组织学生来打扫(dǎsǎo)祭拜、开展活动,在孩子们心中种下(zhòngxià)一颗颗红色的种子。 烈士(lièshì)精神穿越时空,辉映当下,观照未来。 如今在江宁,大家可以在“大美江宁”听穿越山谷的(de)风,在园博园赴一场(yīchǎng)“花神之约”,在牛首山(niúshǒushān)露营、观(guān)演艺,在金陵小城赏国潮表演。苏花路的繁花盛放,沿途的乡村旅游点、乡村民宿也都准备好了自己的幸福故事,“茶咖酒齐齐举杯,只等您来!” 烈士的家乡(jiāxiāng)还在继续为(wèi)百姓幸福而“奔跑”。7个月,从一片空地到12万平方米建筑群拔地而起,全国超充站“领头羊”企业英飞源中国区总部生产基地封顶;中储国能百兆瓦级(jí)压缩空气储能装备基地项目,从签订土地合同到取得“五证”无缝衔接,仅用了5个工作日……江宁区正以(zhèngyǐ)昂扬姿态跑步前进(qiánjìn),扛起挑大梁的使命担当。 陶和寿的微信昵称(nìchēng)叫作“圆圆”。“父亲给我取小名‘圆圆’,是希望(xīwàng)我的生活幸福团圆(tuányuán)!”他相信(xiāngxìn),父亲抛头颅洒热血,肯定也希望乡亲们都能过上幸福团圆的生活。“父亲如果泉下有知,看到大家现在的日子这么好,该有多欣慰呀!” 新华日报(xīnhuárìbào)·交汇点 聂伟 季铖
南京江宁“思陶亭”“家齐路”藏着怎样的英烈故事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